社评:中国成为全球产业创新高地绝非偶然
发布日期:2024-07-23数据来源:环球时报浏览次数:299
经过一阵不明所以的中国“产能过剩”的喧嚣之后,一些西方媒体现在开始慢慢有点回归现实了。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发表社评称,中国电动汽车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美欧应欢迎中国生产具有成本效益的低价电动汽车,帮助自身实现经济脱碳。连被认为对中国经济怀有偏见的《经济学人》杂志,也发文承认中国作为世界研发实验室的作用日益增强,还提到外国首席执行官现在认为中国的人才和创新监管制度是其公司在全球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不难回想起来,这波关于中国“产能过剩”的舆论被炒热,就是从渲染对所谓“中国冲击波2.0”的恐惧开始的。而不公平补贴和廉价倾销就是他们按照惯性思维找出来扣在中国相关产业头上的帽子。只是这个帽子扣的太随意了,连他们自己都越来越发现,很难解释得通为什么电动汽车等产业中国能取得优势,甚至出现《经济学人》*新感慨的“中国成为世界研发实验室”的现象。越是抽丝剥茧地往下看,就越发现这些对中国产业发展“甩锅”式理解的荒谬之处。
近年来,外企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已经蔚然成风。苹果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和苏州设有研发中心,在中国的研发人员过去5年翻了一番。宝马在中国建立了其全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和德国以外*大的研发体系。上海的创新园是巴斯夫亚太区*大及全球第二大创新研发中心。今年2月,英国制药公司阿斯利康表示将把其上海业务转变为全球研发中心。西方企业之所以纷纷选择中国作为研发中心,植根于中国在当前全球产业创新领域的亮眼表现。
中国的产业发展,归根到底靠的是大量高素质人才、市场竞争、创新能力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仅就人才这一项来看,中国的工程学位获得人数是美国的7倍,本科阶段培养出的顶级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是美国的2.5倍,预计到2025年培养出的科学技术博士毕业生将几乎是美国的2倍。当然,中国的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优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很多努力厚积薄发的结果。自2000年以来,中国在研发方面的支出增长了30余倍,去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很多时候中国的产品在市场上取得远超竞争对手的成本优势,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全产业链创新的结果。
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市场和竞争氛围。依托于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工业基础,上海、安徽合肥等地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科技市场,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而无论是市场竞争环境还是创新监管环境,中国的科技市场在世界范围内都首屈一指。中国在无人驾驶汽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跑得更快一点,跟这种环境是分不开的。
实际上,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以及实际应用的产业创新领域,中国一向秉持的是开放合作共赢的心态。以新能源为例,中国是全球能源转型投资*大贡献者,累计投资规模达到全球总规模的一半。中国自身实现能源转型的目标是坚定的,也希望通过自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助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通过人为制造政治障碍压制不了中国的发展,也与科学界和工商界的主流认识背道而驰,损害全世界的利益。正如《金融时报》所言,在某个时候,西方领导人将不得不在他们的气候目标和保护主义之间做出选择——如果让步的是保护主义,对每个人都更好。
- 上一篇:管涛:外商在华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 下一篇:非洲-马达加斯加国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