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贸易指南 风险预警

今日要闻

绿色引擎驱动中国汽车驶向全球

发布日期:2025-03-19数据来源:国际商报浏览次数:144

在全球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汽车行业正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从传统燃油车的轰鸣到新能源汽车的静谧前行,从高碳排放的工业生产到低碳、零碳的绿色制造,低碳发展已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汽车行业走向国际市场、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钥匙。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这一部署为中国汽车行业在全球市场脱颖而出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

碳足迹管理推动绿色转型

在国际舞台上,绿色贸易壁垒正悄然崛起。部分国家和地区以碳足迹为核心构筑新型汽车贸易壁垒,产品碳足迹已成为衡量产业绿色低碳水平的关键指标。

中国汽车产业虽在碳足迹管理研究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遵循“急用先行、成熟先上”的原则,已完成动力蓄电池、乘用车、道路车辆等3项产品碳足迹量化核算及动力蓄电池制造企业碳核算、电动汽车项目碳减排行业标准的报批工作。同时,正在有序推进汽车碳管理领域的17项标准,以及循环利用领域的3项标准研制工作。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简称“中汽中心”)联合行业企业编制发布的《中国汽车低碳发展标准化工作路线图(**版)》,为中国汽车产业绿色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2025年,汽车产业碳足迹管理将深入推进。中汽中心认为,汽车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标准将加快推进,核算范围和边界将逐步明确;汽车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将加快构建,核算数据基础将进一步夯实;统一的汽车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将加快建立,认证依据、认证流程、标识样式等将更加明确。另外,与产品碳足迹挂钩的政策体系将加快构建,通过激励或约束性政策工具创新,引导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碳标识加速产品走出国门

碳标识的建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中国汽车行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通行证”。碳标识能够清晰展示汽车碳足迹信息,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消费的参考依据,推动市场需求向低碳化倾斜。随着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的加剧,碳标识认证制度将助力中国汽车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增强竞争力,打破贸易限制。

然而,中国汽车产业碳足迹管理仍面临核算能力不足、信息不透明、企业驱动力弱等问题。为此,中汽中心上线了中国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CPP),公示整车、零部件及材料的碳足迹数据,并配套碳标识示范应用。自上线以来,平台已公示超过8300款乘用车的碳足迹数据,为政府部门、整车企业、研究机构、高校、金融机构等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平台持续向公众输出易懂的碳足迹信息,帮助消费者深入了解汽车产业的碳足迹和减排进展。未来,平台将持续公示乘用车、商用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碳足迹数据,开展碳足迹量化标识和等级标识的试点应用。通过高效共享碳足迹数据和减排信息,平台将为各方深入了解汽车行业碳足迹提供便捷渠道,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零碳工厂引领产业低碳发展

零碳工厂的建设为汽车产业绿色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具有综合性强、技术要求高、上下游产业链长、附加值大、带动性强等特点。在汽车领域创建零碳园区、零碳工厂,不仅可以带动能源、工业和交通等多领域的协同降碳,还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并在应对国际碳壁垒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汽中心预计,未来中国将会把汽车纳入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创建行业范围。部分整车企业或以整车企业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聚区已在低碳能源使用、低碳技术及工艺改造升级、低碳材料应用、能碳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具备较好的工作基础。然而,受绿色转型成本较高、针对性激励措施不足等因素影响,汽车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在产业链协同、配套企业碳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加以统筹引导。通过在汽车领域开展国家级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创建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降碳经验,可系统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绿色竞争力。

再生材料赋能提升国际竞争力

再生材料的广泛应用也为汽车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新契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广再生材料使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是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任务。再生材料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正在加速融入汽车产业链优化进程,成为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碳排放的核心抓手。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已形成全球*完备的汽车供应链体系,但在再生材料应用领域仍面临再生材料使用率低、再生材料成本过高、标准与追溯体系缺失等显著短板。欧盟等市场正通过法规明确要求新车再生材料使用比例。若中国车企无法及时满足国际合规要求,将面临出口市场准入门槛提升的风险。

中汽中心预计,2025年有关部门将通过强化政策与技术协同的方式加快车用再生材料的推广使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一方面,加快制定“中国版”再生材料强制使用比例目标,构建覆盖回收、加工、应用全链条的标准、认证和追溯体系,推动将企业再生材料使用情况纳入ESG评价,强化企业转型动力;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加快化学回收、生物基塑料等有望突破性能瓶颈的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降低再生材料溢价。

来源:国际商报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化交流 资源共享

留言成功后,负责人将会在24小时内答复您。

关闭
×

把想要咨询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留言告诉我们,我们将尽全力帮到您

立即咨询